颗粒艺术是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原创提出的新兴艺术概念,是符合当今社会大众需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符合中国美育的有效手段。它包含了绘画、雕塑、装置、设计、科技等多学科知识。利用朴实无华的生活常见物通过科学计算造就了多个惊艳的艺术作品。拉近了艺术与人的距离。
颗粒艺术的提出将艺术与科技又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这二者的边缘的行走又给未来的艺术研究做出新的铺垫。
基于以上委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研发以围绕颗粒艺术为载体的一款艺术颗粒材料。来填补艺术与科技之间的鸿沟。降低艺术的门槛让中国更多的普通学子可以通过颗粒艺术的方式参与艺术这件事之中,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颗粒博物馆坐落于北京中轴线上的艺术园区-宝隆艺术区。北京宝隆艺术区力求打造具有鲜明文化特征、集创意生产与体验消费为一体的多功能组织形态艺术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同时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城市风貌提升和产业升级。2015年被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誉为“昌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今天我们以“颗粒”为方法——向内,感知自我更真切的生命在场,感知艺术降临的时间,体验把“生存”升华成“生活”的一个个时刻,片刻即永恒。
向外,摸索艺术语言和物质材料的潜能,探寻艺术终结之后“未来艺术”的模样,那是刻板艺术走下高耸神坛,真诚回归人间的一次次重生,复活即永生。
沉浸在中科院颗粒艺术作品《光子晶体》的色彩世界里。作品解读:光子晶体材料源于大自然的启发,通过微纳结构周期性排列产生色彩,颠覆了传统颜料的吸收成色原理,具有虹彩光泽的特殊视觉效果。本作品艺术性的体现了光子晶体与光的相互作用,作品约为真实光子晶体材料的100,000,000,000,000,000倍。大约相当于地球与这件作品的大小比例。
石多老师分享疫情期间创作的油画棒作品《相由心生》
王楠老师为大家演示沙瓶的制作过程
王楠老师为大家讲解颗粒艺术作品《数字北大》

今天我们走出北大校园,走向更广阔天地,不是沉溺于自我陶醉的闭合式终点,而是虚席以待的开放式起点。